头脑空空,内心也空空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明明生活井然有序,一切看似正常,但内心深处却萦绕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空”?一种莫名的孤独、无意义和疏离感,即使身处朋友社交中也空虚落寞。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心空虚”。它并非简单的无聊或情绪低落,而是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视看,这种“空”并非虚无,而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指引我们去探索自我的深处。

一、是内心空虚还是“无聊”

内心空虚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主观体验。空虚者或感麻木或疏离,难以感受到强烈的喜悦、悲伤或愤怒,仿佛与世界隔着一层隔膜;或觉得日常活动、工作甚至人际关系都缺乏意义,缺乏生活的目标;或对大多数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无法从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即使有亲友陪伴,空虚的人仍会感到一种根深蒂固的、无法被填补的孤独。仿佛内心有一个“洞”,总想用食物、购物、工作、网络甚至不良嗜好去填补,却往往徒劳无功。

它与抑郁症有重叠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抑郁更像被沉重的乌云笼罩,而空虚则像是站在一片无边无际、毫无生机的荒原上。

二、空虚从何而来,探寻空洞的根源

内心空虚很少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童年情感忽视

这是最常见也最深刻的根源之一。如果童年时期的家人未能足够地识别、回应和验证我们的情感需求,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情感,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或错误的。长大后,我们就与自己情感世界的连接是断裂的,内心因此留下一个巨大的“情感空洞”。

2.重大的失去

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或健康危机,会瞬间摧毁我们原有的世界架构和意义感,留下巨大的虚空。未被处理的创伤也会让人通过情感隔离来保护自己,从而导致空虚感。

3.生活的重复

当人的生活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期望或机械地重复日常时,很容易陷入存在主义真空。哲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当人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时,空虚和冷漠就会趁虚而入。

4.对爱的渴望

为了获得爱和认可,我们可能长期戴着一个“假面具”生活,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兴趣和价值观。久而久之,真实自我被深深隐藏,那个由外在标准构建起来的“假性自我”内部自然是空洞的。

三、如何应对与填补内心的空洞

很多人以为“空虚”的反面是“忙碌”,于是一味地用工作将时间填满。然而,这种方式只能让空洞偶尔被忘却,但无法被消灭。面对空虚,真正的应对之道应当是“构造”与“连接”。

当你感到“空”时,试着更精确地描述它。是孤独?是无聊?是悲伤?学会识别情绪是重新连接情感世界的第一步。同时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自己,承认自己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无需评判。告诉自己:“我感到空虚,这很难受,但我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能够识别并接纳这份感受后,不妨尝试在一段你认为安全的关系(如家人、朋友等)中,适度敞开心扉,坦诚分享你真实的感受,这有助于进一步填补内心的“空”。

四、空虚亦可以是转机

内心空虚虽然令我们不适,但它也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提醒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或内心世界失去了平衡。它逼迫我们停下脚步,向内审视,去追问那些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

这片荒芜的空地,恰恰是重建真正属于自己内心大厦的起点。当我们开始倾听这种“空”,回应它,与之对话,你便已经踏上了从虚无走向丰盈的旅程。

                                                                                                                                  (转自北科心理)

推荐动态
热点来袭,一不小心又“上头”了

“我也是!我早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