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有人总是充满安全感,有人却反复陷入焦虑与矛盾。这一切或许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依恋类型”有关
一、什么是依恋类型?
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他发现:人类从婴儿时期就通过与照料者的互动,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基本认知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会伴随我们成长,影响成年后的恋爱、友情甚至职场关系,最终形成四种典型的“依恋类型”。
二、常见的依恋类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1.安全型依恋:爱是信任,也是自由
具有安全型依恋特点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了信心,这样既能享受亲密,也能保持独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愿意及时沟通而非冷战,并且相信问题能解决,不会因小事过度焦虑。他们内心秉持着“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一起慢慢来”的想法。
2.回避型依恋:独立比依赖更安全
具有回避型依恋特点的人习惯压抑情感需求,害怕亲密带来的束缚感。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方想谈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别烦我”;一旦遇到矛盾,也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觉得“独处更轻松”。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靠近可能会受伤,保持些距离才不会失望”的想法。
3.痴迷型依恋:你是我的全部,为何不懂?
具有痴迷型依恋特点的人过度渴望亲密,时刻担心失去对方,陷入焦虑与索爱的循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频繁查岗、反复确认“你爱不爱我”,对方回复慢就胡思乱想:“他是不是讨厌我了?”他们心底始终认定,“你是我的全部,没有你,我的世界就不完整了。”
4.恐惧型依恋:想靠近,却又害怕受伤
具有恐惧型依恋特点的人既渴望被爱,又本能抗拒亲密,长期陷在纠结与痛苦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方热情时,他们想要逃离;当对方冷淡时,他们又会焦虑。明明喜欢却故意疏远,事后却又会后悔。他们的内心始终有着“我好害怕重蹈覆辙,但又忍不住期待一个例外”的想法。
三、不必焦虑!依恋类型可以“升级”
无论你是哪一种依恋类型,都不是“缺点”,而是成长经历留下的“保护壳”。依恋模式并非天生固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调整,走向更健康的关系状态。
1.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认知
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要把认知都建立在一段感情上或者是一个人身上。
2.建立起自我的安全感
找到生活当中,比人、比关系、比情感更为牢靠的价值体系,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3.避免情绪化
在情绪化之前拥有一套自我安抚,自我调节的方式,在发生矛盾与争吵的时候,尽可能的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4.改变生活中的关注点
不要把伴侣当做自己的全世界,可以很爱ta,但是也不要忘记留些时间去爱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5.令自己变强大
认为自己某个方面不够好,要做的就是努力和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更加强大。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场与自己的和解。安全型依恋不是终点,而是学会在“依赖”与“独立”中找到平衡——接纳自己的依恋模式,便是改变的第一步。
无论你是哪一种依恋型人,都值得被爱,也值得学会爱。试着给身边的人一点耐心,更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来,你会遇见更从容的自己。
(转自湘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你是否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有人总是充满安全感,有人却反复陷入焦虑与矛盾。这一切或...
“我也是!我早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了...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刷到一条让自己血压飙升的评论,手指就不受控制地打字反驳;和同...
你是否曾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东西明明没有实际用途,却让人忍不住去解释它的存在?比如...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测出你的个性潜藏着什么野性。 A:男人的脸 B:美人鱼 C:一棵树...
刚上大学的小 A性格内向,和人说话就脸红,总独来独往。大一误打误撞当选班级团支书后...
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
曼陀罗 (Mandala),源自梵文,本指圆形之物。而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曼陀罗不仅是佛教的特...
看到教学楼前打盹的流浪猫,一边轻声说 “太可爱了”,一边忍不住捏捏它的耳朵;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