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亲密关系中的隐藏密码——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你是否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有人总是充满安全感,有人却反复陷入焦虑与矛盾。这一切或许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依恋类型”有关

一、什么是依恋类型?

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他发现:人类从婴儿时期就通过与照料者的互动,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基本认知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会伴随我们成长,影响成年后的恋爱、友情甚至职场关系,最终形成四种典型的“依恋类型”。

二、常见的依恋类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1.安全型依恋:爱是信任,也是自由

具有安全型依恋特点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充满了信心,这样既能享受亲密,也能保持独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愿意及时沟通而非冷战,并且相信问题能解决,不会因小事过度焦虑。他们内心秉持着“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一起慢慢来”的想法。

2.回避型依恋:独立比依赖更安全

具有回避型依恋特点的人习惯压抑情感需求,害怕亲密带来的束缚感。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方想谈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别烦我”;一旦遇到矛盾,也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觉得“独处更轻松”。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萦绕着“靠近可能会受伤,保持些距离才不会失望”的想法。

3.痴迷型依恋:你是我的全部,为何不懂?

具有痴迷型依恋特点的人过度渴望亲密,时刻担心失去对方,陷入焦虑与索爱的循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频繁查岗、反复确认“你爱不爱我”,对方回复慢就胡思乱想:“他是不是讨厌我了?”他们心底始终认定,“你是我的全部,没有你,我的世界就不完整了。”

4.恐惧型依恋:想靠近,却又害怕受伤

具有恐惧型依恋特点的人既渴望被爱,又本能抗拒亲密,长期陷在纠结与痛苦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方热情时,他们想要逃离;当对方冷淡时,他们又会焦虑。明明喜欢却故意疏远,事后却又会后悔。他们的内心始终有着“我好害怕重蹈覆辙,但又忍不住期待一个例外”的想法。

三、不必焦虑!依恋类型可以“升级”

无论你是哪一种依恋类型,都不是“缺点”,而是成长经历留下的“保护壳”。依恋模式并非天生固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调整,走向更健康的关系状态。

1.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认知

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要把认知都建立在一段感情上或者是一个人身上。

2.建立起自我的安全感

找到生活当中,比人、比关系、比情感更为牢靠的价值体系,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3.避免情绪化

在情绪化之前拥有一套自我安抚,自我调节的方式,在发生矛盾与争吵的时候,尽可能的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4.改变生活中的关注点

不要把伴侣当做自己的全世界,可以很爱ta,但是也不要忘记留些时间去爱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5.令自己变强大

认为自己某个方面不够好,要做的就是努力和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更加强大。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场与自己的和解。安全型依恋不是终点,而是学会在“依赖”与“独立”中找到平衡——接纳自己的依恋模式,便是改变的第一步。

无论你是哪一种依恋型人,都值得被爱,也值得学会爱。试着给身边的人一点耐心,更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来,你会遇见更从容的自己。

                                                                                                 (转自湘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推荐动态
热点来袭,一不小心又“上头”了

“我也是!我早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