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在上司同事口中听到:“我早就知道……”,又例如总能在父母口中听到:“我早告诉你……,但你就是不听。”在朋友乃至陌生人那里都会有类似的话语。再比如以前对某个人的评价并非很贴切,而当这个人做出某种行为之后,我们就会说:“看,我以前就说过他是那样的人。”或者预测球队的输赢:“我当时就叫你买A队赢,你结果不听!”
在事情发生后,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事先可以预料到事情的结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又叫后见偏差或后见之明偏差,指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的现象,即人们会高估自己在某一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发生之前的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事后诸葛”或者“马后炮”的现象。
我们的大脑就是如此的“聪明”,一旦得到了新的知识,我们的记忆系统便会更新我们原来的假定,并让我们将结果指向所谓的“常识”,产生“我早就知道”的感觉。后视偏差倾向,会让我们不知不觉修订自身记忆,对自己撒谎。而且这种倾向十分顽固,即便你知道这个概念,识别这种现象,仍然会不知不觉掉入陷阱。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后视偏差呢?
1.当别人失败时不要过于苛责,当别人成功时不要觉得理所当然
事后看起来,即便正确的做法,似乎非常合乎逻辑,但如果换位思考,当结果还没出来之前,如果是自己,也有不小的概率做出错误的选择。
时刻谨记,事后判断,是结果的确定性去推断事前认知、决策、行动的不确定性。
当别人成功时,不要以为别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很“显而易见”或者“运气好”。支持这种正确决策后面的认知、经验和执行力,并不那么容易掌握的。同样,当别人失败时,也不要过分地指责之前别人的行为和想法是多么可笑与无知,我们所站的角度,不过是从既定的错误结果推出错误的信息而已。
做个类比,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书上的实验结论或答题思路时,看上去非常容易,甚至显而易见。但在随后进行的考试中,面对多个看上去颇为可信的答案,却不知道选哪个好。
2.记录我们的预测
最好办法是,将预测白纸黑字地写下来,立作存据,用以检验自己的判断准确度。这里的关键有两点:提前+书面。与之类似,科学上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验验证,理论要放在实验之前。否则,当实验结果出来,再提出理论进行解释,这样的解释往往牵强附会。
我们可以尝试把一些重要事情的预测和决策原因写下来。等决策结果出来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想想当时决策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样做,能够规避这种后视偏差,也能够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成长。
3.跨界学习,构建多元认知模型,拓展思维方式
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个元素的积累,而是有众多的影响因素在里面起着集体性的影响。任何事件都具有多面性,有着多面的发展,拥有了跨界的思维,才能在多维角度上看待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真实性,也可以对当前的事件有着更为宏观和客观的认知。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具备“先见之明”的智者,我们必须将思考根植于理性之中,并警惕后视偏差的干扰。唯有如此,我们的思维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更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转自山西大学心理中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在上司同事口中听到: “我早就知道……”,又例如总能在父母口中...
我们渴望知识,所以前往图书馆买了很多书,想着回去好好阅读一下,结果一回家这本新书...
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总免不了要和不同的人接触,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人际...
近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第八期 “书海‘心’航,点亮青春”读书会活动。 活...
考试取得了自己非常满意的成绩,好不容易获得了实习机会,全力参加的比赛终于获奖了 ...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好准备上台发言,但是一上去就结结巴巴,大脑一片空白;说...
近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第七期 “书海‘心’航,点亮青春”读书会活动。 活...
一、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被人冤枉造谣后,心急如焚地向对方解释,为了自证清白 , 四...
近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第六期 “书海‘心’航,点亮青春”读书会活动。 活...
01 你在别人眼中看起来生性腼腆,不善言辞。在待人方面总是笑脸迎人,很好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