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好准备上台发言,但是一上去就结结巴巴,大脑一片空白;说话做事,甚至一举一动都在想,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客体化”。
一、什么是“自我客体化”?
1997年,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和托米-安·罗伯茨(Tomi-Ann Roberts)提出了自我客体化理论:当我们频繁借用别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潜移默化地把身体当成供别人观赏用的物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不是从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想要什么出发,而是从别人会怎么看我的角度出发的状态。
二、“自我客体化”带来的影响
自我客体化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自我客体化状态下的个体更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低自尊:不断追求外界的认可容易导致自尊心受损,因为个体的价值感往往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
抑郁和焦虑:外貌焦虑和身体疏离感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
学业表现下降:由于大脑CPU要时刻用于自我监测,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很难进入心流状态,效果大打折扣。
人际交往困难:总是担心自己的形象是否完美,表现是否得体,那么他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自然,难以建立深层次的信任和连接。
三、如何应对“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让我们深陷别人的凝视,消耗了大量的认知资源。如何摆脱客体化,找回主体性?
1.增强自我意识,尊重自己的感受
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要充分尊重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学会欣赏自己的内在品质,如智慧、善良、创造力等,不要为了某种外界的要求,而拼命压抑真实的自己。
2.明白别人的眼光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我们常常以为,外界的评价和眼光是客观的、独立于我们的存在。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他人的反应和感知,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自身情绪、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别人的眼光,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当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时,其实是在放大自己内心的某些不安或期望。自己是什么样,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有的人夸奖或贬低,就改变真实的自己。
3.接纳真实的自己
通过培养内在的自信、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和健康的自我认知。接纳自己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当我们不再被自我批评所束缚时,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潜力,尝试新的事物,迎接挑战。真正的接纳让我们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不断学习和进步。
自我客体化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和好恶,长此以往,你会越来越迷茫。找回真实的自己,活出自我,是每个生命的意义所在。我们要想清楚:我是为了什么在做这个,而不是别人会喜欢我做这个。自我客体化不应该触及到你的底线和人性。
还记得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写道:“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不要被外界的标准束缚自己的一生,我才是人生的“主角”,共勉!
(转自山西大学心理中心)
又到新学期,你是否还在为追求高绩点而放弃所有兴趣爱好? 美好的周末来临,朋友们都...
你是否常常轻易感知他人的喜怒,甚至比对方更痛苦,总想拯救别人的情绪,却耗尽自己;...
你是否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有人总是充满安全感,有人却反复陷入焦虑与矛盾。这一切或...
“我也是!我早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了...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刷到一条让自己血压飙升的评论,手指就不受控制地打字反驳;和同...
你是否曾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东西明明没有实际用途,却让人忍不住去解释它的存在?比如...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测出你的个性潜藏着什么野性。 A:男人的脸 B:美人鱼 C:一棵树...
刚上大学的小 A性格内向,和人说话就脸红,总独来独往。大一误打误撞当选班级团支书后...
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
曼陀罗 (Mandala),源自梵文,本指圆形之物。而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曼陀罗不仅是佛教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