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取得了自己非常满意的成绩,好不容易获得了实习机会,全力参加的比赛终于获奖了……明明是该狂喜的时刻,心里却冒出一个声音:“就这?我配吗?” 哪怕周围人夸你“太牛了”,你还是忍不住怀疑:“他们要是知道我全靠熬夜刷题/运气爆棚/队友带飞,会不会觉得我是个水货?”
这种“自我打假”的心态,心理学上叫「冒名顶替综合症」——仿佛自己是个随时会被揭穿的“骗子”,再大的成就也填不满内心的“不配感”。
一、“不配感”从哪儿来?
首先是完美主义在作祟,很多人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竞赛中获奖后,虽然表面受到赞扬,内心却反复纠结:“这次题目刚好是我复习过的,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这种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源于对“完美表现”的执念——我们总认为只有“零失误”才算真正的优秀,而偶然的成功那叫“运气好”。
此外,“别人家孩子”可能也是我们的“童年阴影”,许多父母习惯用“比较式教育”激励孩子。例如,他们常说:“隔壁家的孩子保研了,你还要更努力。”即使我们取得了成绩,父母也可能轻描淡写:“这次考得不错,但别骄傲。”
父母本意是让你“保持谦虚”,但长期处于这种高压期待下,就会内化成一种“我永远都不够好”的想法。
最后,我们总是不自觉陷入“滤镜化”比较的陷阱,刷朋友圈有没有这种体验,有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有人发表顶刊论文、有人拿到名企offer……满屏“人生赢家”让你默默退出。
这种“滤镜化”的展示容易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即便自己在比赛中获奖,也可能因为看到他人更耀眼的成绩而贬低自己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比较,让我们忽视自身付出的真实价值,让我们习惯性贬低自己“别人靠实力,我全靠运气。”
二、和“不配感”说拜拜!
放过自己,做个“70分青年”:每天记录成就清单,比如每次取得进步时,写下具体细节,用事实对抗自我否定。
和爸妈“打直球”,直接“开麦”:“妈,我得了校奖学金了,快夸我!”“爸,我需要你的肯定,别总拿我和别人比!” 有时候,父母只是不懂怎么表达。
关掉滤镜,专注“主角剧本”:每天限时刷朋友圈10分钟,多留时间用来追剧/撸猫/运动,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比较,或者和朋友吐槽内卷、分享焦虑,发现“大家其实也都在挣扎”,从而减轻孤独感。
“冒名顶替综合症”并非缺陷,而是许多人成长路上必经的迷雾。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满分样本”,而是活出自己“独特的版本”。下一次当你因获奖或取得成就感到不安时,不妨对自己说:“我值得,因为我为此付出了真实的努力。打破“我不配”的枷锁,从看见自己的光芒开始吧!
(转自广大心中)
又到新学期,你是否还在为追求高绩点而放弃所有兴趣爱好? 美好的周末来临,朋友们都...
你是否常常轻易感知他人的喜怒,甚至比对方更痛苦,总想拯救别人的情绪,却耗尽自己;...
你是否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有人总是充满安全感,有人却反复陷入焦虑与矛盾。这一切或...
“我也是!我早就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了...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刷到一条让自己血压飙升的评论,手指就不受控制地打字反驳;和同...
你是否曾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东西明明没有实际用途,却让人忍不住去解释它的存在?比如...
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测出你的个性潜藏着什么野性。 A:男人的脸 B:美人鱼 C:一棵树...
刚上大学的小 A性格内向,和人说话就脸红,总独来独往。大一误打误撞当选班级团支书后...
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
曼陀罗 (Mandala),源自梵文,本指圆形之物。而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曼陀罗不仅是佛教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