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叙事·悟道篇】“如果有可能,我愿一辈子”
发布时间:2025-04-30 14:38
新闻与传播学院 季运龙
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参与“质量文化建设月”活动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仅关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更关乎每一位师生的成长与未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养德修为、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科研道路、教学改革等方面,对标对表质量文化建设内涵要义,“如果有可能,我愿一辈子”,用实际行动,讲好齐鲁理工人的质量文化故事。
一、质量文化叙事:教学相长,共筑美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幸参与学校文艺活动,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职业生涯,更深刻塑造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每一次活动的筹备与执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切体会到教育的力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记得那次为期24天的军训,我作为300人军训队伍的教师领队,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学生们的蜕变。军训不仅仅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考验,更是一次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的集中展现。我们共同策划并编排了精彩纷呈的群诵节目,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汗水与智慧。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种子,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刻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温暖。那一刻,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与理解,从而培养出更加坚韧不拔、富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表临别赠言,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难忘的时刻。站在台上,望着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学生们,我深感教育的责任重大。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在于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潜能,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情感的交流中相互温暖。我告诫学生们,要坚定政治立场,涵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期望,更是作为社会一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我也鼓励他们积极践行“四知”校训、弘扬“四尚”校风,通过养成教育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外,代表学校主持国庆晚会,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站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上,面对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与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学校整体实力与文化底蕴的肯定。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校园内的教学活动,它还包括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通过参与这样的社会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教师养德修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质量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群体。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成长,塑造他们的品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始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信念,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着眼立德树人,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践行养德修为工程,努力做到乐教、爱生、弘道。我深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我把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自觉、自省、自律行为,对教育教学活动持续不懈地进行自查、自纠,加强持续改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在科研这片广袤的天地里,我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视之为推动自我成长与引领学生进步的重要引擎。我积极组织并带领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这些凝聚着我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不仅见证了我们在学术道路上的每一步坚实步伐,也成为了我们共同成长的宝贵记忆。我坚信,科研并非单纯的数据堆砌与理论探讨,它更蕴含着对现实的深刻关注与理性思考。因此,我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方式,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今年,我有幸受邀参与国家外文局组织的牡丹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组稿工作,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宴,更是对我们科研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经过团队的精心筹备与不懈努力,我们的一篇论文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并在知网成功发表,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及团队成员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科研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术与现实相融的生动诠释。
此外,我还多次受邀出席国内各大论坛与学术会议,收到清华大学文创论坛、山东大学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论坛、天津师范大学马季文化研究论坛、山东社科-中国农业农村经营论坛、中国青年文旅学者莫干山论坛、数媒时代口语传播论坛邀请,并携文参会发言。其中带领学生参加山东大学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论坛,并推荐学生做会议发言。每一次参会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视野的拓展,让我得以与众多学术前辈与同行深入交流,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经历无疑为我的科研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在质量文化的引领下,我们勇于突破传统框架,积极探索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培育人才
在我的课堂上,我始终秉持着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致力于课程改革与创新。我鼓励学生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同时,我还引导他们主动与企业、政府以及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对接,通过实践与交流来深化对“人”的理解与认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注重突出师生双主体作用,构建师生质量共同体。我深知,学生是质量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他们的参与和投入是质量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质量文化建设,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质量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和创新精神。本学期有幸为新闻学专业的同学开设跨学科融合实践课,因为实践课的性质,在学院领导和相关专家建议和支持下,我决定打破从概念,内涵到外延的传统讲授模式。努力从案例切入,从实践入手,和学生携手,共同沉浸在文旅策划的实战场景之中。文旅策划,看似策划的是事和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人”是第一性的。同学们最应该学的是关注“人”、理解“人”、走近“人”。于是我积极鼓励同学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尝试向公众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引导他们对接企业、政府、非遗传承人。在行文时,也尽量突出自己的第一视角。在短短六个周的时间里,从实地调研到创意策划,形式也从单一的推文撰写拓展到了UI界面设计等多个领域。从非遗人物的深度访谈到旅游路线的精心设计,每一份作品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与智慧。期间,我们产出了大量的产品、推文,并收获了可观的浏览量。
此外,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师,我还不断学习新媒体平台,积极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如在线课程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方便了师生之间的即时交流和反馈。这些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讲述师生共同奋斗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师生们在质量文化建设中的点点滴滴,更展现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这些故事激励着师生们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共同推动质量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看着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断成长和进步,我深感欣慰和自豪。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们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他们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成长和进步都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
四、理念价值引领:核心价值,引领成长
我始终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质疑、探索和创新,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交流等方式,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始终强调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学校生存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我积极倡导并践行“质量是价值观”“质量是生命线”“质量是创新力”三个价值观念。
我坚信质量是教育创新的源泉,稳固的质量观与坚定的质量追求,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不竭动力。在价值引领方面,我通过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促进全体师生员工树立并不断强化这些价值观念。同时,我还注重文化叙事和内涵提升,通过构建师生质量共同体和推动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方面的文化内涵建设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回顾我的教育旅程,深感自己收获颇丰。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犹记得入职面试时,领导曾问我,愿意在学校工作多久,我的回答是:“如果有可能,我愿一辈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也期待与更多的同行们共同交流和学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