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员听评课工作指南(试行)
发布时间:2025-09-29 16:00
教学督导员听评课是一项专业性强、责任重大的工作,其核心目的不是监督与评判,而是引导与促进,最终目标是帮助教师成长,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以下将从“如何听”、“如何评”以及“课堂关注点与评价点”三个维度,为您提供一套系统、专业且具操作性的指南。
一、如何听:听课前的准备与课中的观察
(一) 听课前:有备而来
1.明确目的
本次听课是常规性检查、针对性指导(如帮助新教师),还是示范性观摩?目的不同,关注点有所侧重。
2.熟悉背景
· 课程信息:查阅课程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材、教案,了解本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教学目标。
· 教师信息:了解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职称、教龄、教学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
· 学生信息:了解授课班级的专业、年级,预判学生的基础和可能的需求。
3.拟定计划
根据目的和背景,初步确定本次听课的侧重点(如:互动设计、内容深度、技术应用等)。
4.沟通预热
提前与任课教师沟通,告知听课安排,消除其紧张情绪,强调“共同研讨、共同进步”的宗旨。
(二) 听课时:全景式观察与记录
1.提前入场,整体感知
观察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状态、教师准备情况。
2.“三位一体”记录法
建议将听课记录分为三栏,实现客观记录、即时思考、后续建议的结合。
· [左]教学流程与内容:按时间顺序客观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如:提问、讲解、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
· [中]观察与现象:记录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现象(如:XX同学积极回答、后排多数学生低头、小组讨论热烈但偏离主题等)。
· [右]初步思考与疑问:即时记录自己的思考、亮点、待商榷之处和疑问(如:这个例子很贴切;此处节奏过快,学生跟不上;为何选择这种分组方式?)。
3.多维度聚焦
不仅是“听”老师讲,更要“看”学生学,“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二、课堂上有哪些关注点与评价点(评价维度)
评价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效来反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其核心在于:是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一) 教学内容 (What is taught)
· 科学性:内容准确、前沿,无知识性错误。
· 目标性: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衡量,符合课程大纲和学生实际。
· 重点难点:能准确把握重难点,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突破。
· 深度与广度:内容有一定深度和挑战性,能启发思维,同时广度适中,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
· 思政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能自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 教学设计与方法 (How it's taught)
· 结构流程:教学环节完整(导入、展开、高潮、小结、作业),逻辑清晰,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
· 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多样且适用(讲授、讨论、案例、探究、项目式等),与教学内容和目标高度契合。
· 学生参与:设计有互动环节(提问、讨论、演练等),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 技术应用:能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PPT、在线平台、虚拟仿真等),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炫技或喧宾夺主。
· 因材施教:能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有一定个性化指导或任务设计。
(三) 教师素养 (Who teaches)
· 专业功底:展现出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素养。
· 教学能力:语言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工整有条理;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强,能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 教学态度:备课充分,充满热情,尊重学生,具有亲和力。
· 师生互动:提问有启发性,能耐心倾听学生回答,给予及时、中肯、建设性的反馈。
(四) 学生学习效果 (What is learned)
· 注意力状态:学生是否专注、投入,跟随教学节奏。
· 参与广度与深度:有多少学生参与了互动?参与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思考?
· 目标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随堂练习、表情反馈等,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核心内容,本堂课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 思维发展:课堂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 课堂氛围与文化 (The environment)
· 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积极、相互尊重。
· 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教师是引导者而非单纯权威。
三、如何评:课后反馈与交流的艺术
反馈环节是关键,应遵循建设性原则。
(一) 反馈原则
1. 尊重赏识为先:首先充分肯定优点和特色,建立信任。例如:“王老师,今天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2. 对事不对人:针对具体的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反馈,而非对教师个人能力下结论。用“我发现...”“我注意到...”代替“你总是...”“你根本不...”。
3. 基于证据:结合听课记录中的具体事例(时间、行为、现象)进行分析,让反馈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4. 聚焦改进: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探讨更好的方法。多提开放式问题,如“如果这个地方...会不会更好?”“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5. 双向对话:反馈是研讨,不是训导。多倾听教师的解释和设计初衷,理解其教学情境和困境。
(二) 反馈内容结构(“汉堡包”法则)
1. 上层(肯定):具体指出2-3个最突出的优点和亮点。
2. 中层(建议):提出1-2个最值得改进的核心问题,并共同探讨改进策略和替代方案。问题要抓大放小,切忌面面俱到。
3. 底层(鼓励与总结):再次总结优势,表达对教师未来发展的期待和信心,并愿意提供持续支持。
(三) 反馈话术示例
· 肯定优点:“您在讲解XX理论时,用的那个生活中的案例非常贴切,我注意到学生们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就变直观了。”
· 提出建议:“我观察到在小组讨论环节,西南角那个小组似乎有点偏离主题。我在想,如果我们事先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讨论框架或者关键问题清单,是不是能更好地诱导他们的思路?您觉得呢?”
· 探讨问题:“这节课的信息容量非常大,后半段感觉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是否有可能将一部分内容调整到下一节课,或者通过线上预习的方式来分担一些压力?”
总结而言,一名优秀的教学督导员,应扮演好“教练员”(Coaching)、“设计师”(Designing)和“催化剂”(Catalyzing)的角色,通过专业、友善、建设性的听评课,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造力,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 上一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