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8-06-22 09:41

作者:徐朝金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由之路。唯有利用好这一优势,才能在新时期教育发展中有所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智慧教育更加完善。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些甚至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术不仅能改变生活,也会改变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成为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未来学校已经不是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很快就会成为现实。每一所学校不仅能够满足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同时会大量配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系统。在智慧教育体系支撑下,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将会进一步转型升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成为第二能力,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会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开发者。书包、纸质作业可能会被电子书包替代,移动学习终端将成为学习必备工具,移动互联学习将成为常态。

  精准教育成为趋势。个性化教育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之一,而“个性化”的前提需要“精准化”。教育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让“精准化”成为可能。一是教育教学的“精准化”。大数据将在学业评价上广泛应用,通过教学评价系统为教师减轻大量重复低效工作,不管是课堂上的即时练习还是大规模的学业诊断,可以精准到每一位学生。二是教育管理的“精准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师培养、教育科研、安全管理、食堂管理、后勤服务等都会因为大数据的应用而更加精准高效。管理方式上会趋于扁平化,从垂直层级管理模式演变为网络互联的管理模式,减少冗员、提高效率,校长、学校中层、教师、学生之间融合更加紧密,互动更加活跃。三是教育研判的“精准化”。“经验+数据”的教育研判机制将得到有效构建,不论是学校整体的发展计划、规划,还是教师、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都会基于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教育质量更加均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毫无疑问,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教育不均衡、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是制约教育现代化的短板。相信再经过多年发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将逐步消除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如为促进区域、学校间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普遍建立了“1+1”模式名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这种模式有一定成效,但名校效应并没有最大化。随着共享机制的建立、直播技术的引入、翻转课堂的成熟等,类似“1+N”或“N+N”模式的线上教育共同体将逐步形成,时空界线将进一步被打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听最优秀教师的课成为可能。

  全纳教育逐步形成。随着教育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课程之间、学段之间泾渭分明的格局逐渐模糊,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特长、爱好、生涯规划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学段。学校的校门将进一步打开,除了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开放外,课堂、实验室、专业教室也会进一步开放,社区学校、成人学校与中小学、高校之间形成相互“融通互补”的教育网络,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职业发展或自我提升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和途径。教育成为容纳整个社会发展的孵化器、净化器和推进器,为每一个人服务、为全民幸福生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