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情况简介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将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体系与跟踪服务保障体系。

一、完善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体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一)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把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工作重点,董事会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研讨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校委会每学期召开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专题部署会。出台配套文件,出台配套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全力支持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开展。

(二)组织体系健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常翠鸣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团工作处、团委、科技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校级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遇有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具体协调和组织实施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负责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小组,配备了专职的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副院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本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形成了完善的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二、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就业市场建设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服务方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一)校内校外结合,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大型综合招聘活动及企业、行业专场招聘活动。并借助省会城市人才市场广大,招聘活动频繁的优势,定期派人带队参加各种济南市招聘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大小并重,内外并举,增加和扩大了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均达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倍以上,保证学生充分就业。

(二)“有形”和“无形”结合,推动就业工作进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活动和网络双选活动结合起来。学校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和层次,即:线上了解企业招聘信息、投递简历等,线下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双选。双选会召开前,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客户端、二维码信息扫描、手机APP等线上方式、以及校园海报张贴等线下方式向广大毕业生推送企业招聘信息,让广大毕业生会前就获取准确招聘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招聘模式。同时,应聘人员可通过招聘现场扫描企业展板上的二维码,及时了解招聘企业简介、岗位职位招聘信息等,以便于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单位。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在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省内省外结合,扩大就业区域。在搞好省内就业市场开发的同时,加大了省外就业市场开发力度,加强了在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就业市场开发力度,先后与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义乌市、浙江省温岭市、江苏省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效地拓宽了学生就业区域。

(四)学校、二级学院两级就业市场结合。根据不同学科学生就业的趋势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就业市场拓展模式:对就业压力较大的学科,在维护和巩固已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努力实现“量”的提高,进校招聘企业增加近20%;对就业率较高、需求旺盛的学科,紧盯高端用人单位,力争“质”的突破,鲁北企业集团、西王集团、阿里巴巴、海信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单位与我校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实施“以实习带动就业”战略,有效帮助在校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更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求职就业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对接。

 三、大力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持续加强深度校企、校地合作建设,促进就业率稳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积极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先后与7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效的实习就业联系机制。校内建有15个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建有168个校外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突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强化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学校现已有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海信集团、西王集团、奇瑞汽车股份、鲁北企业集团、章丘市人民医院、章丘中医院等实习实训基地接收我校实习实训及就业学生,较好地体现了“两个突出”的精神,突出服务于区域经济,突出培养了应用型人才,达到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的。

(二)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促进就业率稳中提升。学校积极加强校地合作建设。先后与即墨市、浙江宁波市、浙江义乌市、浙江温岭市、济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政府部门开展校地合作。同时不断拓宽校企合作,先后与济南第一机床有限公司、海信集团、西王集团、奇瑞汽车集团、阿里巴巴、甲骨文(山东)OAEC人才产业基地等知名企业深入开展合作。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极大促进了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定制、科研等产学研合作工作,也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大幅度提高。

四、做实规范化、精细化的就业跟踪帮扶,切实把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一)积极引导,促进毕业生走向基层就业。学校制定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成才报国,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建功立业。除继续宣传和落实“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外,大力搜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二)学校注重做好入伍预征宣传教育工作,成立了学校武装部,完善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长效机制,把入伍预征工作纳入学校国防教育体系,积极动员大学生应征入伍,同时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及时为入伍的毕业生办理学费补偿代偿手续,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安心在部队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做好优秀毕业生、家庭困难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优秀毕业生、家庭困难毕业生没有及时就业的,由各班级辅导员负责联络,跟踪服务,重点推荐,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帮助他们理性分析自己、科学判断形势、准确就业定位、及时把握就业机遇,进一步落实政策,积极引导优秀毕业生、家庭困难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观念,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四)完善学校、二级学校两级就业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就业工作专题调研,做好毕业生跟踪回访工作。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二级学校定期回访用人单位,通过实地参观以及与企业领导、毕业生座谈,详细了解毕业生工作、生活情况,并协调用人单位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指明了方向

 (一)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毕业生创业指明了方向

1)学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就业及创新创业课程5个学分,将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将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通识必修课程,采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2)先后邀请山东思玛特翻译有限公司、海信集团等单位领导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类讲座100余场,增进了学生对行业、职业的认识,为学生实习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讲座均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成功创业人士,积极为我校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我校自主创业学生和参与创业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3)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校内建立了专职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队伍11人,创业指导师30人,创新创业导师库107人,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

(二)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稳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1)学校依托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地,点面结合实施各个层面的创业教育,学校划拨专款100万元作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

2)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监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项目,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所、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推荐及融资支持等“一站式”创业服务。目前已成功扶持28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注册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最大的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全程对经营项目进行指导、管理和考核,对经营物品进行抽查,每月对经营账目进行检查,并把问题和经验定期汇总、总结,提高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

3)组织各类就业创业主题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指导大学生举办各项活动,成功举办了2016年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毕业生听取有关公务员考试,考研复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的专家讲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学校秉承就业优先战略,始终把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创新就业创业工作理念,提升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品牌,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效做好毕业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

推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