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5-07-22 13:01点击:

刘恩超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发布,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进入执行阶段。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国家将强力实施、稳步推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创新型人才?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必由之路。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需要在宏观上进行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材体系、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大胆创新,既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又要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需要在微观上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1. 教书育人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要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    

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3. 以创新为重点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与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如果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式教育;那么创新教育则是由接受教育发展来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1.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出发选择和设计教育,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刻苦性和创造性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促进学业进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更主要的是为了服务社会; 

2. 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实施创新教育,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的原则,既可克服只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的不良倾向;又可消除创新教育就是加强课外教育的片面认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洞察力出发,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要坚持按“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原则设计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 

4.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制度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创新活力不足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要突破体制性制约,创新大学的学术组织,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与互动,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要在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要通过制度保障推动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人格培育。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在高校的培养阶段,贯彻启发式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良好的制度和创新文化环境是保证人才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 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2] 罗建国  赵亮.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3] 赫冀成. 教学科研融合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4] 周  济. 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 [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本研究成果是2015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I5SB012 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按钮
------分隔线----------------------------
版权:齐鲁理工学院    电话:0531-85592555 传真:0531-85592966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邮编:250200 备案:鲁ICP备150107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