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赓续“抗大”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时间:2021-06-23 15:54点击: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成立85周年纪念日。历史的变迁“抗大”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建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却永载历史史册,“抗大”精神却永放光芒。当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抗大”精神依然是我们进行新的伟大长征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一、抗大的历史变迁。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或抗日军政大学。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以加强对干部的培养。1936年6月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成立,举行开学典礼(简称红大)。红军大学成立不久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偷袭瓦窑堡,“红大”与党中央一起迁至保安(今志丹县)。1937年初“红大”迁往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使教育更能适应抗战需要,1939年7月“抗大”毅然挺进敌后,12月到达晋察冀,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直至抗战胜利。为适应抗日战争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抗大”先后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12所分校。抗大从1936年6月创建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9年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抗大”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教育方针,为党培养了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达20多万,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成立到1937年1月20日,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战胜利后“抗大”迁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改名东北军政大学。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抗大总校及分校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相继改建为战略区军事政治大学。1946年11月,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成立;1948年5月,华北军政大学成立;1949年7月,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以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华北军事政治大学为基础,1951年1月在南京组建了军事学院。以后,又在北京先后组建了政治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1969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在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政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1977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军政大学,恢复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 。1985年为了适应解放军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培养综合性的高级领导干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组建国防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名。1986年1月15日,国防大学召开成立大会,同年9月1日,国防大学举行首期开学典礼,成为新时代的我军建设的将军摇篮,为人民解放军强军战略的发展和建设一支革命化、战斗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培养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

二、抗大精神的丰富内涵。

我党我军历来重视办学育人。历尽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敏锐地把握住全面抗战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提出“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得远,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抗大”就是中国共产党自己亲自创办的第一所为我党的事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培养学生的新式的综合性的军政大学。1938年3月,在抗大成立3周年之际,毛泽东到抗大演讲给“抗大”提出了三句话,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月毛主席再一次去抗大,又给抗大题写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样毛泽东同志就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这“三句话、八个字”就成为抗大的校训和校风。这样就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抗大”的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治遵循。建国后这“三句话、八个字”也曾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三八作风”指导部队的建设。抗大时期,毛泽东同志还经常到抗大亲自为学员们讲课,毛泽东同志后来回忆说:“那时我可讲得多,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毛泽东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就是为抗大学员所作的讲演,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都被列为抗大的必读教材。抗大在办学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总方针和实行“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抗大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站在国防教育的最前线,所教所学所作所为,以争取抗战胜利、民族社会解放为主。二是坚持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要求教学中必须做到“四化”:原则化,即坚持中国化原则,即一切问题不能脱离中国实际;通俗化,讲课用事实说明问题,用群众常用常见的语言;具体化,把问题与一定时间、条件联系起来讲解,不能把理论看成是孤立的条文。三是坚持“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优秀干部。四是教员与学员一致,能互相研究共同探讨,教员不仅教育学生,使学生进步,而且还向学生学习,求得自己进步。抗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的学员们还编出了"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顺口溜,这也是“抗大”当时学员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虽然“抗大”的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因为大家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抗大”校歌的歌词中看出其中的原因。抗大校歌的歌词是由作词家凯丰、作曲家吕骥共同创作的《黄河之滨》,歌词是:“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这就是《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毛泽东曾称赞这首歌:“写得不错,完全符合抗大的办学方针。”所以,当时来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变节者极少,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这首歌如同凝聚民族力量的一个号角,千万爱国志士唱着这首歌,到延安寻找光明与前途。千万热血青年,唱着这首歌,开往前线奋勇杀敌。“抗大”校歌曲调雄壮豪迈,歌词内涵丰富,既有远大理想——人类解放,又有现实目标——救国的责任。每当唱起这首歌,学员们都感到特别光荣、特别自豪,表示一定要学好本领,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来保持和珍惜这个荣誉。在唱到“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这句时,学员们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学好本领,到八路军中去,到全国各地去,到敌人占领的后方去,去组织游击队。像毛主席指示的那样,“造就千万个突击队员,民族英雄,打走日本帝国主义,为老百姓谋幸福”,这样“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正是因为抗大校歌“透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种崇高,一种责任”,因此,有着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很快传遍了延安。正因为抗大校歌揭示出人民的当前利益和远大奋斗目标的实现路径,揭示出人民军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规律和方法,是浸透民族情感、饱含革命激情的旋律,所以,才能从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传唱到今天。

在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在“抗大”之所以成为革命的大熔炉。这是因为在这个大熔炉里,“抗大”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培养、锻炼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为社会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抗日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中央为学校选调了一批经历过战争考验、具有丰富军事或政治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工作“抗大”,如刘伯承、林彪、罗瑞卿、徐向前、张际春、滕代远、何长工、李井泉、彭绍辉、许光达、莫文骅、李志民、胡耀邦等。同时,又从大后方请了艾思奇、何思敬、任白戈等学者到任教“抗大”。毛泽东说这“抗大”是共产党的大事,不是小事,一定要抓紧抓好。“抗大”办学9年多,培养了一批批民族精英,活跃在各个敌后战场,带领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当时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甚至扬言“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下狠心要“消灭抗大”。但面对敌人的扫荡与封锁,抗大不仅坚持办下来了,而且越办越大。据当年的《新华日报》(华北版)的报道,“在前线的八路军中,“抗大”的威信是由抗大同学们的实际工作建立起来的,一般的呼声是抗大同学太少了,这应该成为抗大还要壮大的理由。斗争的发展,自然不仅要求抗大‘愈抗愈大’,而且要求‘愈抗愈深’,使抗大成为建设抗日军队的火车头,成为提高军事政治科学的领导者。”“抗大”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抗大不仅以“窑洞大学”著称,更以培养了众多革命英才而驰名中外。

三、赓续抗大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胜利的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取得了载入史册的伟大的历史成就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立足新时代、迈步的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唯有赓续抗大精神、模范践行抗大精神才能实现。

一是要赓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主席对“抗大”的办学指导思想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抗大”之所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大批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优秀人才,每一个学员身上都透出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一种崇高精神,一种责任担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关键就在于“抗大”在办学的实践中把中国共产党之人的初心和宗旨当做办学的宗旨,每一位学员都把为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奋斗终生当做践行的历史使命。抗大所有学员学习的目的就是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做自己毕生努力奋斗的方向。今天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新使命需要新作为,新作为要靠新奋斗。我们今天在现实历史长征中更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第一位,通过赓续践行“抗大精神”,不断意识增强形态领域斗争的自觉性和警惕性,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性、坚定性和担当性,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下功夫解决好喝培养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近我在网络中抗大一则消息就是国家财政部对国内两所名牌大学减少了今年的财政拨款,就是要促进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给与的促进措施。我们不能用我们的资金为外国培养社会所用的人才。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言:“应该让中国的鸡回中国下蛋”。只有在新形势下赓续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赓续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曾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艰苦奋斗也是“抗大”在长期办学当中培育和弘扬的优良作风抗大没有教室、礼堂、桌椅,没有教学设备,更谈不上教学仪器,其困难程度在世界教育史是独一无二的,把大石洞改造成教室,在石壁上凿出大石板做黑板,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等毛泽东同志也风趣地说,抗大“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抗大物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抗大师生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处处呈现蓬勃奋进的革命活力。根本原因就这批共产党人始终秉持艰苦奋斗的信念,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正是:黄土地虽然贫瘠,却奠定了共和国大厦的基石;陕北高原物质匮乏,却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抗大精神”。今天我们国家虽然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仍然需要发扬因为这不仅是抗大的精神,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正如习近平指出,年轻一代要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丢掉了我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容易在政治上、生活上腐化起来,就容易沿着“懒、馋、占、贪、变”的轨迹蜕化变质,就容易污染党的政治生态环境,使我们党脱离人民群众,就不能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我们赓续践行抗大精神,就是要使我们广大师生牢记基本国情和崇高使命,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始终坚持共产党人应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浩然正气。

三是赓续科学创新的能力。毛泽东同志在对抗大”的办学方针中要求“抗大”还要做到:“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就是要求“抗大”平培养的学员要面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要善于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学好本领。所以“抗大”培养的几十万学员都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觉解放战争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就是要赓续“抗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精神,积极培养能文能武、又红又专、一专多能、有改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杜绝培养那种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头脑僵化、因循守旧的书呆子。因为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为此,我们在立德树人工作就要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做到在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实践锻炼中,大力塑造“七种能力”,努力把祖国的新一代自己锻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四是赓续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抗大”作风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我党的学风建设问题。他指出学风也是党风,并且学风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所以“抗大”在办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学风的建设。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同各种不良的学习风气作坚决斗争加强党风的建设,特别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还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文章,从理论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于纠正党内不良学风、改造全民族的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毛泽东同志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他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他形象地指出,学习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尖锐地批评一些同志,学习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停留在单纯的学习上,所以书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恩列斯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他嘲笑这种学而不用的人只不过是“古董鉴赏家”而已。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我们要读无字之书,就是读实践之书。认真学习好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内的“有字之书”,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底色的复合多元的知识结构,也要认真读好社会与实践的“无字之书”,努力形成复合多元的经验结构。社会实践之书包括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观察式的社会调查,二是参与式的社会实践。两者的配置,将有利于学生点面结合地理解社会与生活。无字之书”就是群众,就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他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知识,这是最丰富生动的知识。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提出要多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民众百姓学习,才能成为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其次,在学习的对象上,毛泽东主张,无处不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要学习和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各种东西”。既提出“要向古人学习”,做到“古为今用”;又发出“向外国人学习”的口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洋为中用”。最后,在学习的内容上,毛泽东认为,学习要有宽度,要博览群书,有一定的知识面,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学问很多,大体要稍微摸一下”,“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五是要赓续良好的师德师风。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这个最革命最进步还表现在“抗大”有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抗大”建校之始,办学条件十分困难,不仅物质条件匮乏,而且教职员工缺少,当时工作人员只有十几人,面对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亲自给学员授课,同时从中央机关和部队中抽调一批军政素养比较好的干部到抗大担任教职员,选调长期从事党的政治教育工作的谢翰文、张如心、吴亮平等来抗大任教,邀请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张庆孚等著名学者教授来到延安为抗大学员授课,后又从学员中抽调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职员队伍行列,他们构成了抗大教员队伍的领导群体和中坚力量。毛泽东形象地把抗大教职员称作“干部的干部”,是培育成批干部的“老母鸡”。在教学方面教员与学员一致,能互相研究共同探讨,教员不仅教育学生,使学生进步,而且还向学生学习,求得自己进步。毛泽东说,抗大教职员是最无私的,一不谋官,二不谋利,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人民,乐得桃李满天下,乐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年“抗大”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之所以你培养出千千万万个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骨干力量,培养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脊梁,关键的一条也就在于“抗大”有一批正象习总书记讲的那样的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批教师队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矢志不移和为新中国的成立致力于培养人才的担当精神,具有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身先士卒表率精神,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具有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终生的精神。今天在新时代我们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首先就要赓续“抗大”良好的师德师风为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锻造一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具有良好时代要求所具备的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为办好高质量的教育奠定坚实教师人才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6月23日

------分隔线----------------------------
版权:齐鲁理工学院    电话:0531-85592555 传真:0531-85592966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邮编:250200 备案:鲁ICP备150107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