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与整理工程

原大影印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2018-09-28 10:08
浏览次数:

2014年,北京三希堂、北京线装书局联合策划出版的原大影印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日前正式面世发行。

《十三经》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其中,汉朝及稍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唐宋时期,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历代解释十三经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南宋时始合刻在一起。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

历史上,《十三经注疏》有多种版本,即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疏本,称“宋十行本”。明嘉靖中据十行本重刻,称“闽本”;万历中又据闽本重刻,称“明监本”;崇祯中毛晋汲古阁又据明监本重刻,称“毛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阮元主持的南昌学堂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称“阮元本”。

本书为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采用“明监本”刊刻的《十三经注疏》附《考证》,称“殿本”,清代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雕刻及活字制版,并多用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版面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与嘉庆年间的“阮元本”有诸多不同之处,有其自身特色和价值:一是经、注、释、疏文四项内容俱全无缺;二是第一次为《十三经注疏》全文施加断句;三是每卷之后附有“考证”,在《十三经注疏》刊刻史上应当是首开其例;四是校勘认真,改正了以往不少错误,是错误较少的一个版本;五是刊刻精工,用十分规范的宋体字刊刻上版,笔画粗细适中,墨色均匀,印本清朗,赏心悦目,为清内府刻本的代表之一。这诸多方面的优点,为他本所不及,但自从乾隆时期刊行以来只有同治十年广东书局重刊流传。长期以来,这部善本流传不广,实为古籍界的遗憾。此次使用天津图书馆馆藏武英殿本原版原大影印,手工宣纸线装,16函100册,一方面能还原殿本原貌,尽显中国传统线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为海内外经学、版本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研究素材,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并重。

{eyou:searchform type='default'}
{$field.hidden}

搜索

{/eyou:search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