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效制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讲话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处 > 工作动态 > 发布时间:2018-08-23 08:50

特邀嘉宾: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 吴江

       访:《中国人才》记者 蔡秀萍

开放:在全球创新网络中谋求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新突破

《中国人才》:“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是我们过去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的经验,在下一步部署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科技治理”,如何理解?

 

吴江:总书记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科技治理,反映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已经进入了人才资源需要一体化配置、科技竞争需要国际新秩序、创新国家需要责任共同体的后现代治理时期。

与过去单纯强调自主创新不同,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一是强调创新的开放环境,就是总书记说的要“聚四方之气,借八方之力”。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城市的创新绩效与其开放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样规模的城市,由于开放度不同,创新量可能存在着数倍的差距。另外一层意思,强调在创新中如何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贸易的实质意义就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优势互补。贸易和创新之间会形成一种双向链接,一方面,创新创造出技术优势,技术优势连同要素禀赋的差异是比较优势的来源,这反过来又会推动贸易发展。事实上,人们已经发现技术的差距是两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和投资的关键因素,当前中美贸易大战反映出的就是创新科技治理的竞争态势。所以,只有开放创新才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开放创新,实际上是遵循了创新的一个规律——“异质化”。美国的科学家群体中,外籍科学家占30%,创新全球排名第一的瑞士,外籍人才约占58%,异质化程度比较高。相对而言,我们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就是异质化程度低。能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不是一个姿态问题,是决定我们创新质量和创新系统能力的核心问题,决定了我们能否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从人才角度来说,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创新人才的活动半径更大,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有数据表明,每年世界技术移民的流动性按照15%的速度在提升,现在全球每年技术移民2.35亿,到本世纪中叶,会达到3.5亿,其中70%是技术移民。只有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我国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得到最佳配置。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跟我们对全球创新网络融入程度不高有着直接关系。

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以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为方向

 

《中国人才》: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才评价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您认为人才评价的难点在哪儿?

 

吴江: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的人才评价,主要指的还是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

当前,人才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特点。创新人才的评价不能用传统的思维逻辑和传统方式来对待。从理论上讲,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有学科交叉,也有创新活动环境的变化。人才自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说创新人才本身就是产生于一个非线性、不规则、复杂多变的活系统之中。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指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和分析它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存在着粗略的反比关系,意思是说,复杂程度越高,评价它的精确化程度也就越低。创新人才评价就是这样一个世界难题。

在国内国外,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创新人才评价的科学方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法,都滞后创新人才的发展。诺贝尔奖是当前全球比较公认的人才评价模式,但它也存在着缺陷——需要长达十几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检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我们现在发展阶段。当前以发表成果为依据的人才评价,也同样存在着成果发表与人才创新时间差的问题。

在人才评价实践中,简单化和复杂化两种趋势都存在。简单化是指随意设置评价指标,如单看论文、设置论文级别,随意地赋予权值、随意规定评价时间等等。复杂化,是指人为地设置评价等级、人为地添加学历、职称、民主评议等各种附加条件等。无论是简单化还是复杂化,都是因为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尚未把握,都会导致人才评价结果与事实偏离。

差异是永恒的,变化是永恒的。了解创新人才的活系统,就要身在其中,掌握运行规律,近距离考察,体验式甄别,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家比较倾向于同行评价模式的原因。

 

《中国人才》:总书记要求,“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中央也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如何按照总书记要求,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吴江: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首先,要真正发挥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指挥棒就是解决正确导向,坚持以用为本,评与用要一致起来。现在改革要求人才分类评价,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但不等于降低评价的权威性。人才是国家的资源,评价的等级越高其社会化程度就越高,资质信用的风险就越大。要本着对国家负责的精神科学评价,不能权力放给用人单位了,人才所有权的性质就变了,就降低人才评价的权威性。这次中央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主要是解决了评价标准和方式脱离实际的问题,促使人才评价的指挥棒更加符合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个需要各级管理者在落实中要加以注意。

其次,就是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落实单位用人主权过程中,不能忘记改革初衷。要把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作为评价改革是否成功的尺度。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人才评价归根结底是要让创新人才获得社会承认,进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人才评价改革中,尤其是创新人才的评价,竞争机制要注意适度,不能以公平为由再搞出新的“唯”花样来,否则不利于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

第三,从人才自身角度而言,不能把人才评价当成唯一的社会承认机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尤其是青年人才,更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我们要在青年人中树立爱国奋斗的精神,用爱国奋斗的价值观去吸引青年人才。

转自:大国人才